数学说课稿周长模板集合七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周长7篇,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说课稿周长 篇1一、教学内容: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69—70页例1,练习二十五中的习题。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建立长方形周长的概念,理解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三、教具准备:长30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吹塑纸一张;用两根96厘米的铁丝,分别围成长30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框架;剪刀一把;教师用钉子板一块,细尼龙绳一根。学生准备火柴盒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一张,细线一根。
四、教学过程: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画有5个标上序号的不同图形]请同学们说一说,黑板上的哪几号图形是长方形?
生:第2号和第5号图形是长方形。
师:其他的呢?
生:其他的都不是。
师:第1号图形为什么不是长方形?
生:因为它只有三条边,三个角。
师:对。长方形应该有四条边,四个角,而它只有三条边,三个角。那第3号图形为什么不是长方形呢?
生:因为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而它的四个角不是直角。
师:我们还可以怎么看?
生:因为它的对边不相等。
师:第4号为什么也不是长方形?
生:它的对边虽然相等,但四个角不是直角。
师:那么,长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生(1):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2):还有,有四条边。
师:应该说,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很多学生跟着教师说]
师:[出示钉子板,演示]现在老师在这个钉子板上围了一个长方形。谁来指一指,哪是长,哪是宽?
[一学生上前指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长方形有几个长,几个宽?
生:有两个长和两个宽。
师:你们知道不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有多少厘米?
生:[齐]不知道。
师: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齐]要用尺量。
师:[用米尺量长方形的上面一条边]现在老师量了这个长是28厘米,那这个长[指下面一条边]是多少厘米?
生:[齐]也是28厘米。
师:宽是多少?
生:[齐]不知道。
师:现在老师也来量。[用米尺量左边的一条边]宽比长短7厘米,那宽是多少厘米?
生:[齐]21厘米。
师:今天,就要在这个基础上来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知道什么叫做长方形的周长,还要知道长方形的周长是怎样计算的。现在先来看,什么叫做长方形的周长。老师用一根细绳从这个长方形的一个顶点开始,绕着长方形围一周。[边说边演示]这一周的长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板书]
生:[齐][读板书]长方形的周长就是绕这个长方形一周的长。
师:[出示绕长方形一周长的细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齐]要量。
师:[用米尺量这段细绳]现在老师量了,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98厘米。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火柴盒放在桌上,用带来的线沿着火柴盒的四周绕一圈,[教师演示指导绕的方法]然后量一量,看火柴盒面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绕和量的方法。然后指名说出量的结果]
生:火柴盒面的周长大约是17厘米。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这课本面也是一个长方形,请大家沿着课本的四条边摸一摸,这长方形的周长是从哪里到哪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沿课本的边摸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就是我们课本面的什么?
生:[齐]周长。
师:这课本面的长是哪条边?[学生指出课本面的长]好,现在我们再来摸一遍。从长方形的这个长开始。
生:[齐][用手沿着课本面的长、宽、长、宽的顺序分段摸一周,边摸边说]长、宽、长、宽。
师:是不是摸了一周?
生:[齐]是的。
师:大家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跟它的四条边有什么关系?[见学生没有反映,要求学生跟着老师再一起摸课本面的四条边]这是一条长,这是一条宽,这又是一条长,这又是一条宽。这一周有几个长,几个宽?
生:[齐]两个长,两个宽。
师:这长方形的四条边一共有多长,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生:[齐]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请你们把剪好的长方形纸拿出来,看能不能把你们带来的线,绕着这个长方形纸围一周?
[学生用线沿长方形纸的周长想围上一周,但围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师:[注视几个学生的操作]怎么样,不容易围吧?那就请你们用尺来量一量,看看长是几厘米,宽是几厘米。[学生们改用尺来量长方形纸的长和宽,纷纷回答: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师:现在用尺来量,就很快量出了长和宽。有的时候,我们要求长方形的周长,直接去量它的一周很困难,就可以利用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跟周长的关系,量出长、宽,想办法计算出周长来。
师:[出示长方形吹塑纸教具,贴在黑板上]老师这里有个长方形,长是30厘米,宽是18厘米[在图形的长、宽旁标出长度]。老师又用铁丝围成了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将铁丝围成的长方形框架比在长方形吹塑纸上]大家看,这一段[指长方形的长]铁丝多少厘米?
生:30厘米。
师:这一段[指长方形的宽]铁丝是多少厘米?
生:18厘米。
师:现在我们把这根铁丝展开。[将铁丝框粘在黑板上,逐段将铁丝拉直,启发学生说出每一段是长方形的长或者宽。教师在每段铁丝下面分别板书:长、宽、长、宽]
师:大家看,[指着拉直的铁丝和下面的板书]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
生:[齐]长加上宽,再加上长,再加上宽。
师: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30加18加30加18,等于96厘米。[教师板书]
师:[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长方形框架]老师又用铁丝围了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将铁丝框架比在长方形的吹塑纸上]现在把它从对角剪开[用剪刀把长方形框架剪成 和 两段,出示其中一段]看看这一部分铁丝是这个长方形的几个长和几个宽?
生[齐]:一个长和一个宽。
师:这一段铁丝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长加宽的和。[将这段铁丝展开,粘于黑板上,下面 ……此处隐藏14245个字……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提出问题:小蚂蚁运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我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
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
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
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
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分别出示一个“△”和“”,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长?
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答案正确呢?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验证一下。
师追问: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回答:量一量。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1)明确要求。
①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
②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
(2)测量周长。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周长。学生可能想到:
①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②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③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2”。
(3)汇报交流。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像“△”和“”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
这样,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方式,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4)巩固练习。
师:咱们研究了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口答?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①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②妈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妈妈穿合适吗?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教师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上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