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学设计

时间:2025-05-20 06:00:38
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卖炭翁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炭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领会诗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讨论,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3、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中心。

2、难点: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说明:

把握文章中心,去体会作者对老人的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是重要的。学生虽然距离那个时代比较遥远,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能有所把握。而对于“对比”这一重要写作手法,学生在辨别,特别是分析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本课将对比作为学习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谁能介绍一下“白居易”,结合自己的文学常识,概述白居易的生平、作品、风格。使学生了解白居易。

感知文本:结合工具书,自己通读全文。有疑难字词,作好标记。

班级交流:学生自读。

学生对自己没有把握的字词进行交流。养成学生主动学习习惯。

疏通文字。

深入理解:诗中刻画了2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对于这样的人物,文中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作用。

学生回答。

圈划批注,学习文章。

学生在课文中圈划,并组内交流。

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大致定位。

明确要使人物生动,需要运用描写。

学习对比的写法,理解对比的`作用

作业:通过阅读学习后,请你分别概括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你的思想感情,填入表格中。学生思考、填表。梳理文章脉络,中心。

思路点拨

从文章的描写入手,通过学习对比,去理解人物、作者,是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感知文本部分可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富实效。结尾的表格可以作为作业,也可以作为课堂练习。

练习举隅

1、解释加点词:

(1)伐薪烧炭:

(2)何所营:

(3)心忧炭贱愿天寒:

(4)手把文书口称敕:

(4)回车叱牛:

(5)惜不得:

(6)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描写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语句。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新课导入

导入:时常在古诗苑中漫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作。很多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这样的诗词你知道哪些呢?

补充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悯农》杨万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水浒传》施耐庵

导入:其实在文学作品中,谈及悯农的不甚枚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板书:卖炭翁 白居易)

二、教授新课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正音: 骑 jì 将 jing 系jì

【再读古诗 读准节奏】

明确: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断句根据句意

【三读古诗 理清大意】

质疑:同学间解决疑难语句的大意(预设质疑不多,顺势分享故事补充白居易文风特点:浅白如话,介绍作者)

朗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其意思及断句

引导:“可怜”一词的含义,并拓展其意思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怜悯)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可惜)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可爱)

追问:诗中“可怜”是怜悯,卖炭翁哪里让人怜悯呢?

心理描写,“忧炭贱”“愿天寒”六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与心酸。寒冬时节,自己穿着单薄,但为了炭能卖一个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冷些。这无不体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着实可怜。

【分析人物 理解情感】

提问:诗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觉得卖炭翁可怜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抓关键字词分析,或者从人物形象对比的.角度分析)

明确: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作描写,“伐”“烧”写出了卖炭老人在山高林密、荒无人烟的南山中辛苦劳动的艰辛。

引导读:秋风萧瑟,树叶落尽,

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日近黄昏,北风呼啸,

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月黑风高,豺狼嚎叫,

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从整体面貌上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两鬓苍苍”“十指黑”两个数量短语,一黑一白的比较,更加突出了卖炭翁的艰辛。

引导读:“烟火色”“苍苍”“黑”,这是诗人用简笔勾勒了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负担着生命的全部期望,为了生存,他已经__________

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动作描写,“驾”“碾”“歇”三字,写出了卖炭翁年老体弱,运炭卖力。

引导读:此时此刻,卖炭翁心酸无力。他早起开窗看到________,于是____,此时_______。

4、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一车炭,千余斤”,宫使不懂其中的艰辛,换了“半匹红纱一丈绫”,这不等值的强换,卖炭翁心有怨言却无能为力。

5、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裳儿。

外貌描写,“黄衣使者”“白裳儿”写出了宫使生活滋润,小人之间勾结谋私。神态描写,“翩翩”快活的样子,展现了宫使的得意。

6、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吃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 ……此处隐藏14928个字……,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

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 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

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自由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

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

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

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 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

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 拓展延伸,理解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

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媒体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

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9) 布置作业:

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卖炭翁教学设计9

第一个环节:自读。(8分钟)

读课文,读注释,再读课文,自讲课文。

第二个环节:诵读。(12分钟)

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读第二遍,要求读得顺畅。

读第三遍,要求节奏鲜明。

读第四遍,要求读出情感。

读第五遍,要求读出“情景”。

读第六遍,要求集体背诵。

第三个环节:品析。(15分钟)

1.教师:我们可抓住课文的哪一点来理解课文、分析课文。

同学们发言:

①抓“苦”:烧炭苦,卖炭苦,炭被抢更苦。

②抓“炭”:烧炭,送炭,失炭。

③抓对比描写:对卖炭翁的刻画,对宫市使者的刻画。

④抓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外貌,心情,遭遇,。

⑤抓卖炭翁周围的的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

卖炭(经营)环境,社会环境。

⑥……

教师:我们就抓住诗中的两组对应性的.艺术描写诗句来理解课文吧。

①分析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

②分析对卖炭翁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③对比分析对宫市使者的描写。

形成如下板书:

卖炭翁:面、发、指、衣、心 辛劳、穷困、挣扎、痛苦

对比

使 者:把、称、回、叱,系 专横跋扈,肆意掠夺

第四个环节:练习(10分钟左右)

1.写出含下列字词的四字词语。

①伐 ②薪 ③面 ④鬓 ⑤辙 ⑥苍苍

2.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或诗句。

①状其劳动环境之脏 (尘灰)

②写其长期烧炭之劳 (烟火)

③绘其饱经风霜之衰 (苍苍)

④诉其生活无着之苦 (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说说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痛苦中酝藏着愤怒。)

[评 析]

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评析这个教例的美点。

教路严谨,目的明确。

自读,意在训练学生自学自悟,疏通文意。

诵读,意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技能。

品析,意在点拨学生品读课文的基本思路。

练习,意在教给学生检验所学知识的方法。

整个教例的主旋律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四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诵读、品析、积累”的鲜明的课堂教学思路,很有层次感, 很有可操作性。

手法多样,教学有方。 一开始就变学生的默默聆受为主动感知。

诵读六遍既让学生有了阅读初感,为整体品析作好铺垫,又让课堂教学书声琅 琅,热气腾腾。

品析课文的第一个设问实在妙极。这一问实际上“反客为主”,把学生顺利地带上了品读课文的初阶。抓住“对比”这一条线来分析赏读课文,可谓切中肯綮。 练习设计别出心裁,全是“活”题。第1题意在“迁移”,第二需要反向品评揣摩,

第3题则须进行联想和想象。

四个教学环节,给人以“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之感。

以上只是就课评课。

评析之后掩卷沉思,忽然有思想火花闪现:

诵读,品析,积累:这是否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三要素”?

《卖炭翁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