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
1.能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词。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3.能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4、背诵课文。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课标依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唤起学生读文言文的兴趣。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本课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学习新课。
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和别人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的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杨家孩子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从来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同学们,你对故事中的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风趣、幽默……)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指名学生读。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本课主要内容。
三、检查读文,初步感知。
1、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听清字音,注意停顿。
2、听范读后自由练读。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或那个句子读不好,及时找同桌帮助。
3、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每组的四号同学领读)
杨氏(shì)之子诣(yì)其父应(yìng)声答曰
甚(shèn)聪惠(huì)为(wèi)设果夫子家禽(qín)
4、去掉拼音读(每组的三号同学读)
5、检查指导读书。
课件出示,每组四号同学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及时纠正。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7、小组内练习朗读课文,并互相评价。
8、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梁”、“甚”、“惠”三个字。
四、出示自学提示:
1.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小组内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五、出示展示任务: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说一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2、小组汇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用怎样的语气?
3.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结合文中语句谈体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能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文言文《杨氏之子》,——生齐读课题。
二、复习
(1)复习要求认读的词语,听写易错词语。
梁国优惠飞禽
(2)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出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指名读)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能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背诵课文。
四、学生交流展示。
1、出示展示任务: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说一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2.小组汇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用怎样的语气?
3.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结合文中语句谈体会。
2、准备。
下面请各小组准备一下本组要展示的任务。组长组织并安排好发言人。
学生5分钟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2)、小组汇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用怎样的`语气?
(3).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国,有一户姓的人家,家里有个岁的儿子。他非常。有一天,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给端出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是您家的鸟。”
六、指导背诵文言文。
七、布置作业
1、小练笔:把《杨氏之子》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3、阅读《世说新语》故事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 ……此处隐藏30774个字……四声。还有一个字音他们读得也不一样。
生(踊跃):“儿应声答曰”中的“应”,他们一个读第一声,一个读第四声。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
师:“儿应声答曰”形容孩子回答速度很快。现在我们还经常这样用。
三、二读(读明白)
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再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
生:我读懂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非常聪明。
师:非常──聪明,这句话中没有这两个词啊。
生(齐举手):“甚”就是“非常”的意思,“聪惠”的意思是“聪明”。“惠”古代通“慧”。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明白了。这里的“惠”是个生字,你会写么?(生上台演板,写得很正确)
生:我看下面注释知道了“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拜见”。
师:好啊,看注释是理解古文最简便的方法之一!“诣”也是个生字,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写,在本子上写一个,互相检查检查。
生:我读懂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思是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师:夫子在这里指谁?(生:指孔君平)
师:把孔君平称为夫子,那──夫子就是指孔君平吗?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生:能)
师(依然作思考状):如果来的.是阿姨呢?
生(略略思考):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
师(追问):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生(迟疑不敢作答):不行,因为夫子好像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生不语)
师:我们来推测一下孔君平的身份。你认为,他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相信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
生:他应该是一个富人,从图中我们看到他穿的衣服很华贵。
生:他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看到杨梅就把杨氏子的姓联系起来,而且还说这个孩子是“君”。这是对人的尊称,能对一个小孩说“君”的,一定是一个有涵养的人。
生: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是写士大夫阶层的事情。
师:是啊,士大夫阶层都是为官之人,都是有文化的人,那么他们的朋友也一定是有学问的人。所以,可以称为夫子。再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么?
生: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么?
师:有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生沉默,继而又摇头。)
师: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2)旧时放在妇女父姓或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
师:读一读,在这个句子中,你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
生:选择第一种。
生:为什么“父不在,乃呼儿出”?这个孩子才九岁,怎么能照顾客人呢?怎么不叫他的妈妈出来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解答?
生:因为他妈妈和他爸爸一起出去了,都不在家。
师:同学们推测了很多种孩子出面招待客人的原因。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只有男人算是人,女人是不算是人的。所以迎接客人都是男人的事情,儿子再小也是男人,也要出来招待客人。母亲呢?只能呆在后堂,只有丈夫、孩子请她出来见客人的时候她才能出来。(学生惊讶,然后又问了几个字的意思,很快就得到了解答)
师:既然大家都懂了,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讲一讲?(学生自由说)
四、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
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你们知道是哪两句么?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很精妙,一般人说不出来。
师: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但是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呢?
生:杨氏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孔君平就和孩子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就好像说杨梅是杨氏子的弟弟一样。
生:杨氏之子明白了孔君平的意思。马上也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连起来说。
师:对呀,这在兵法上就叫以其人之道──(生齐:还治其人之身。)
师:所以,课文中这样称赞这个孩子──(生齐:甚聪惠。)
五、四读(读出古文的味道)
师:同学们,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还要读出古文的味道!自己试一试,品味品味古文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有的还摇头晃脑,很可爱)
师:如果配上音乐,那种感觉会更美。先听一遍,想想该从哪个地方开始你的朗读。
师:再听一遍,然后自己试着跟着音乐朗读。
师: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
(生踊跃举手,一生读,虽然与音乐还不怎么吻合,但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又一生站起来要求朗读课文,在音乐中读得很投入、很美。全班掌声)
师:读得真好!这个小故事简单、有趣,我相信,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背下来。
(学生情绪很高,还没等教师把要求说完,琅琅的背诵声已经响起。)
六、五读(理解中学习运用)
师:同学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肯定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一篇文章中有一些词我们现在很少使用,或者有的根本就不用,你能找到这些词语么?
(学生认真读课文,画出“诣”“乃”“儿”“曰”“氏”“之”“其”几个字。)
师:这些字的意思同学们都懂了,我相信你们也很想试着用一用。看这几句话:(教师出示)1.这是你家的小猫。2.我班的张月十分聪明。3.一个学生说:李娟,你的家在哪里?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句试着说说。
生:我说第一句,这是君家猫。(生笑,一生举手,教师示意他站起来说)
生:这乃君家猫。
师(赞许):其实,“这”在古文中常常用“此”表示。“你”也常常用“尔”来替代。(板书“此”“尔”)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踊跃):此乃君(尔)家猫。
师:第二句呢?
生:我班张月甚聪慧。
师:“我”在古文中还有一种说法,有人知道么?(生摇头)“我”在古文中通常称“吾”。(板书“吾”)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成──
生(齐):吾班张月甚聪慧。
师:第三句好像要有点难度哦!
生:一生曰:李娟,君家在哪里?
师:“在哪里”在古文中经常说成是“安在”“何在”。如果换成这两个词,这句话又该怎么说呢?
生:一生曰:李娟,尔家安在?或李娟,君家何在?
师:如果把“一个学生说”改为“一个孩子问”呢?(生自由回答:一儿曰)
师(赞赏):学得不仅牢固,而且灵活。真好!同学们,古文就是这么有意思,课后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古文读一读,我相信你们会有更多发现。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