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直奔中心:
1、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2、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学生围绕“思亲”质疑。(①为什么思亲?②怎样思亲?)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第二课时
二、诗文对照,读中解疑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思亲?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师引读:恰逢一年一度得重阳节又到了(生接读第二自然段)。
2、文题对照,理解“倍”的'意思。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交流后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
4、用上这些好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看谁用的好词多。
5、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6、指导感情朗读。(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配乐范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2、自由读,讨论问题:王维是怎样思亲的?(前半段:王维思念以前与兄弟们欢度重阳节的情景。后半段:王维遥想此时兄弟们是怎样思念他的。)
3、学习前半段。(1、一边配乐,一边让学生默读,启发学生想象:“总要”、“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的情境,体会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遗憾。2、指导感情朗读。)
4、学习后半段。抓住“一定也在思念我“、无限深情地说……”反复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
5、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
1、王维此时的心情可用书上的哪句话表达?(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指导感情朗读第一句
3、联系上文,体会王维的思绪万千。(两个省略号)
4、师:他提起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5、出示古诗,配上乐曲,让学生扮演诗人,上台诵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设计。
3、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及“独、异、倍”三字的妙处。
学习难点:
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板书课题)
2、谁知道这篇课文是围绕课题中的`哪个词写的?
3、谁能帮大家回顾一下课文内容呢?(出示幻灯片)
4、同学们说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王维,一起去体会他那浓浓的思乡情怀吧。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1)、王维为什么在九月九日这天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2)、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
(3)、我能结合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4)、我还读懂了……
2、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倾听、补充。
三、展示交流
相信大家对课文都有了自己的感悟,你可以通过朗读来表现,也可以回答问题,还可以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四、拓展阅读
1、其实,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思乡情。你知道哪些?(《静夜思》《枫桥夜泊》)
2、老师这里有几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古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王维《杂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古》
自由读一读,感受诗人的情怀。
3、齐读古诗,并把它 ……此处隐藏26239个字……中进行,阅读教学课堂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所以对于本文,应该抓住“思亲”一词,让学生在读文中感受作者王维远离家乡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浓浓深情。让学生通过读文感受作者的那份难言的思念,用换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所道出的真情。从而感悟这首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新词。
2、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难点】:借助课文内容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咏华山》一诗吗?(齐背)在《母亲的恩情》一文中有首诗还能背掉吗?(齐背《游子吟》),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与前两首诗一样,也包在一篇课文中,现在就请跟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1、板书课题,随机教学“佳”、“倍”二字。
2、同学们还记得学习文包诗的方法吗?(指名回答),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以前学习文包诗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设计意图:从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孩子回忆以前学习文包诗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降低了学习这的难度。)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段读文,注意纠正读的不正确的地方。
a、出示生字词,自由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b、哪些词通过读文后理解了,还有哪些不理解?同学之间交流。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很准,现在看你们能否把课文的句子读顺了。
4、指名读文。读后同学自评。
5、读过这篇课文你读明白了什么?
6、生交流,谈读后的理解。(课件展示茱萸,并作以介绍)
7、在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尽发出如此的感叹,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之情吧。
(设计意图:要想让学生理解、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不把课文读通读顺再达到熟练的程度是体会不出诗人的这种感情的,所以本课时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为下面的熟读感悟作铺垫。第一课时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只有深入读文才能理解诗意。通过检查读文,让学生谈感受,如果孩子能谈出自己读文后的感受,本课的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写字指导。
过渡:同学们真能干,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不仅能把课文读通读顺,还能读出自己的感受了。字会认了,书会读了,不知字会不会写了呢?马上我们要比比看了。
1、师范写“采”、“念”,生书空。
2、生描红本课生字,师巡视个别指导。
3、展示写的`好的作业。
(设计意图:对于中年级学段来说,写字训练仍不容忽视,通过写来强化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四、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抄写词语强化第一课时的字词训练,朗读课文为第二课时指导感情读文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导言引入。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指名提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你读出了什么?”
生自由谈读诗的感受。
二、以读悟情。
师: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1、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如谈不出,师再作以引导:你曾离开过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简笔画画出华山,并在华山东板书华家乡,西边板书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当你离开你的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后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4、此时的王维看到这种热闹的场面,更触动了他的思乡情怀,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指名读这段课文)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5、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6、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7、通过这位同学的朗读表达出了他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课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让孩子一遍遍深入地读文,才能让学生不断地走进文本,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另外,在教学中应不断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换位的方法让学生去感受诗人的心情,这样才能更好地使“人――人”真情得以互动)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设计意图:当学生感情读得不到位或是老师感觉学生难以处理好感情读文时,老师的示范相当重要,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此环节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四、升华情感,吟诵古诗。
1、这首诗饱含着作者浓浓思乡之情,带着作者的这份思念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请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结束这一课吧!
2、师诵读诗文。
文档为doc格式